top of page
Search

區間測速

什麼是區間測速


2019年台灣正式啟用了新的交通執法方式“區間測速”剛上路時還讓台灣駕駛人哀鴻遍野,到底什麼是區間測速為什麼這會讓大家反應這麼大呢?


我們先來說說大家熟知的一般測速照相原理,就是偵測車輛在雷達波特定範圍內移動距離與時間差計算的車速(距離很短),所以一般認定為定點測速。而現在引進的「區間平均速率」指當車輛通過偵測點時,偵測點的辨識裝置會紀錄車牌,接著再紀錄該車通過兩端偵測點的時間,藉由時間與距離之間的關係,換算出車輛速率。

舉例來說,南迴公路於2019年12月起實施區間測速,實施路段長約5.9公里,速限每小時40公里。在不超速的情況下,每小時40公里的行車時間約等於8分鐘51秒,如果少於8分51秒,就代表車輛時速超過40公里。

圖片出處:新北市交通警察大隊


為何要使用區間測速


區間測速已經在英國、義大利、南非、瑞士、西班牙、奧地利、捷克、挪威、法國、中國大陸等多國採行,所以也不是什麼新的或不成熟的技術。


現行的固定桿或活動式測速雖然可以精準偵測車速,但大多數的駕駛人會在接近固定桿前將車速降低至速限以下,一旦通過後就會馬上加速,所以目前固定桿測速器對於速率的控制,就只有侷限在定點附近距離很短的範圍,且駕駛人常於發現固定桿時突然減速,反而容易發生追撞事故,對於速度管理的成效有限。而因為區間測速是以平均來計算,因此大幅增加了對速度限制的距離,並且期望能減少車輛行駛時的速度差異,讓車速”穩定“在速度限制範圍中,並減少事故的發生。




全台區間測速,大家一起塞車?


mobile 01的一則貼文用了“全台區間測速,大家一起塞車”的標題,引起了大家的論戰,首先很多人認為區間測速會更容易造成塞車,因為平均車速都變慢了感覺就會更塞。另外一派認為不穩定的車速才是塞車的一大因素。


相信各位如果有在高速公路駕車的經驗,應該會碰過前方無任何事故及路口但是卻有塞車的狀況,然後也是開一開突然就通暢了,是因為前面有測速?還是前面有車開太慢呢?網路上有一份關於塞車的研究影片,影片內容說明了不穩定車速會如何造成塞車(隱形的街道),這樣上面提到的塞車經驗就說得通了,也就是不穩定車速確實是造成塞車的一大因素。






那為什麼還會有很多人覺得造成塞車


至於為什麼仍有這麼多國民覺得反感,甚至在發生準確性爭議的時候有高達六成的民眾要廢止區間測速。


圖片出處:U-CAR

就設立的目的與成效而言,我個人是蠻贊同針對要點區域設置區間測速,根據統計,萬里隧道的區間測速上路以來,車輛違規減少94.3%,交通事故也減少86.2%,成效非常好。所以不應該認為行政上的疏失而去捨棄它所帶來的成效。


不過也有人反映,一開進隧道就龜速行駛,反而更塞更慢,所以可以讓我們反思幾個問題。




1.限速設定是否合理

目前台灣道路法規,一般道路速限為50到60公里,省道多為70公里,快速道路約為100公里,而高速公路速限則是110公里。感覺是用道路類型來設定速限而不是實際狀況,如果加上了制定者沒有經過調查又趨於保守心態,很有可能訂定的速限不符合大眾的預期。例如又大又直的道路限速40,這樣真的會開到很阿雜,我相信認為區間測速會造成塞車的人多數是認為限制的速度不合理(太慢)。






2.完善的城市道路

規劃完善的城市道路規劃目的是打造更具人性的道路駕駛體驗取代玲瑯滿目的監視系統,利用設計去改變駕駛行為來達到道路減壓或是減少事故等。


透過交錯植栽設置形成彎曲的行駛路線,迫使車輛以較低的速度行駛
圖片出處:什麼叫做生活化道路

透過交錯植栽設置形成彎曲的行駛路線,迫使車輛以較低的速度行駛












3.駕駛素養道德觀念提升

台灣目前針對駕駛職照較針對道路法規與駕駛技巧去測試,使得駕駛者只會操作車輛,並未有正確的觀念。是否應該著手落實駕駛道德教育,同步也增加不道德駕駛行為的罰則來遏止自私 搶快 不禮貌等道德駕駛問題進而達到減少交通管理成本及減少事故的成效。


圖片出處:德國人交通歷險記_從臺灣道路奇觀談公民遵法意識


 
 
 

Comments


Post: Blog2_Post

©2018 by MiTAC Digital Technology - ID te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