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今天要吃什麼?」
「蘿蔔糕加半熟蛋。」
「沒問題~」
你喜歡半熟蛋嗎?
台式早餐裡,蘿蔔糕加半熟蛋是我最常用來評斷能不能成為常去店家的標準之一。另一個是蛋餅,但今天不談這個。
要成就一個美好的蘿蔔糕加半熟蛋,要角除了蘿蔔糕本身,另外就是蛋以及早餐店的態度。一般早餐店蘿蔔糕,中央工廠出品大概也就那樣。雞蛋也是,不會有什麼放山雞土雞蛋,不要想太多。火侯的掌控、時間的拿捏,都是在被端上桌前你無法控制的。仰賴的多半是挑選店家的運氣、煎台人員的手藝、對待餐點的態度,以及自己對食物秉持的信仰。
曾經吃過一間小店,我只喊了「蘿蔔糕加蛋」老闆娘聽到後,轉過身來正經的詢問「是要荷包蛋?半熟蛋?炒蛋?還是打在上面的那種?」
看,這就是態度!雖然我有點意外一次有超過三種的選擇⋯⋯
我想喜歡半熟蛋的人,喜歡的通常喜歡的是那個視覺揉合觸覺的感官饗宴。看著半成品的餐點上桌,再由自己完成那畫龍點睛的最後一筆。
不論是要筷子一撥的直接劃開、享受蛋汁傾瀉而下的快感,還是輕輕的以叉子尖端劃破蛋黃、看著汁液慢慢流淌出想要的樣子,甚至你可以用湯匙舀起完美的一勺,放進嘴裡體驗豪邁的爆破感。以上種種,都是我稱之為喜歡的人在乎的「體驗」。
那種掌控在自己手裡、自己創造的即時體驗。
而設計師們,不也是這樣嗎?
承受那個來回拉扯的開發過程,要的就是創造給用戶合乎想像的體驗。
在使用網頁、App的時候,你是否有發現這些微小但令人心動、愉悅的體驗呢?
Nielsen Norman Group 網站上對於微互動的定義是:
Microinteractions are trigger-feedback pairs in which (1) the trigger can be a user action or an alteration in the system’s state; (2) the feedback is a narrowly targeted response to the trigger and is communicated through small, highly contextual (usually visual) changes in the user interface.
微互動是觸發與回饋的配對。
觸發可能是用戶執行了某種動作或系統狀態發生變動,而回饋則是基於該動作的響應,在介面上以符合脈絡的方式的產生微小變化來傳達。
簡單來說就是符合了某個條件(trigger)即會呈現對應的回饋(feedback),而這個互動過程自然且流暢。
提出微互動的先驅 Dan Saffer 表示過:
The best products do two things well: features and details. Features are what draw people to your product; details are what keep them there. Microinteractions are those details. Details are a delivery system for emotions. They are the “feel” part of “look and feel.”
記住,魔鬼藏在細節裡。
以下和大家分享幾種常見且喜愛的案例~
系統狀態的改變:
執行動作後準確地讓用戶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完成大概還需要多長時間等等,降低用戶心裡的不確定感受。
即使失敗也以幽默的方式呈現,或許結果讓人氣餒,但可以有效地維持用戶的信任感。
用手勢連動介面格式的轉換:
透過手勢滑順的轉換頁面,而非生硬的切換畫面。互動性強,會提升用戶的好感度,但記得不要過度濫用沒必要的動態效果。
資料輸入的提示:
輸入資料時發生錯誤會很容易讓人產生負面情緒。關於密碼強度和用法的建議,可以在輸入資料時同時提供回饋,提升用戶參與感並有助於實現目標。
如果同時搭配幽默的效果呈現,讓用戶會心一笑外也提升對產品的好感度。
鼓勵用戶閱讀教學引導頁:
產品功能多且複雜的時候,如何讓用戶第一次使用時可以快速了解產品脈絡?教學引導頁是常見的做法之一。但要怎樣避免用戶下意識性的點擊跳過、跳過再跳過?利用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微互動或直接執行一個小任務都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看過上面幾種案例,應該可以了解為什麼微互動越來越重要?
因為它提升了用戶的使用體驗,同時乘載了以下要點:
鼓勵了用戶的參與
清楚呈現狀態讓用戶感到被授權且掌握一切
預防錯誤的發生,避免負面情緒渲染
拉近產品與用戶的溝通
如同最前面提到的蘿蔔糕加半熟蛋,讓人在進食的同時也享受到視覺、觸覺的感官體驗。
美好的互動,是會讓人上癮且增加黏著感、依賴感的!
大家在生活中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互動體驗呢?
參考資料與延伸閱讀:
Comments